在台灣這片我們深愛的土地上,有很多值得與世界分享的事情。如果有一天,台灣的每個孩子都有能力與世界交流、向來自各國的朋友們分享這片土地的美麗和價值時,福爾摩沙台灣,將會是在世界地圖上更閃閃發亮的一座美麗寶島。
讓孩子深度貼近家鄉,提升認同與使命感,同時帶動在地產業、傳承在地文化,為偏鄉社區未來的發展注入一股活力。
讓孩子能在熟悉的在地情境中,更自在有自信地學習英語,也讓沒有額外資源的偏鄉學童,在學校的課堂中就可以把英語學好。
讓孩子們說出屬於台灣人的故事,將我們的不凡傳遞給世界,讓世界各地的人好好認識我們美麗的島嶼。
「泰雅文化小旅行」課程
計畫與位於台中和平的一所偏鄉泰雅族學校合作,設計在地化英語課程,讓英語課真正教孩子用得到的東西,並讓他們有舞台去應用。
讓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向世界表達自己,從教育開始做起
合作學校有本校和分校2個校區,分別位於台中和平區的松鶴部落和谷關,學校專注推動泰雅文化及泰雅歌謠,不但參加比賽每每有佳績展現,孩子們還曾登上台中國家歌劇院的舞台,讓泰雅族的悠揚古調從山林間傳遞到台灣各個地方。
課程結合泰雅族文化和谷關特色,目標要讓孩子可以通過一年在英語課學習的內容,把泰雅族文化介紹給世界。課程將與在地的溫泉旅社合作,由孩子用課堂所學的英語接待、導覽外國的遊客,帶他們遊谷關、認識泰雅族文化。
拉拔一個孩子長大需要整個村子的力量, 同樣的,一群有活力的孩子也能帶動起整個村子的能量
「看見台灣」主題曲的原住民古調以及登上維也納的原住民兒童合唱團,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天籟。而在這天籟的背後,其實蘊含著深厚的文化。從服飾、圖騰、建築、習俗到傳說,每一樣都充滿著獨特的魅力。
泰雅族自古居住在山林間,是台灣中部以北中央山脈兩側的山岳守護者。在影視作品中看到的文面、彩虹橋傳說都是屬於泰雅族的傳統文化。從前,泰雅男子需會狩獵,女子需會織布,才可獲得文面的榮耀成為一位真正的泰雅族人。然而這項文化在日治時期被禁止,逐漸失傳,及至107年,台灣亦只剩下1位文面國寶。
而泰雅族的另一種象徵性的符號,織紋,到了今天仍然是泰雅服飾上不褪色的印記。昔日泰雅族人要織出一塊布得從種苧麻開始,經過繁複的處理過程才能得到線材。再將線材整經到織布機上,編織出具有不同意義的圖騰,製作成一件件美觀而精緻的服飾。善於編織的泰雅族婦女,以這樣的方式,通過不同的色彩、圖紋敘述泰雅的歷史、神話、傳說、祖靈、祈求和情感,編織出泰雅族永恆的榮耀。
然而這些珍貴的技術,隨著外來布料引進、耆老逐日殞落,也正在快速的流失中。加上在合作學校社區的谷關和松鶴部落,因歷史緣故,陸續有閩南、外省、客家等族群進入,多元的文化交融,泰雅的傳統更難以傳承。
孩子在課程為期一年的專案中,除了可以不斷累積使用英語的能力和自信之外,同時也能認識自己的文化,加強族群的認同。並且可以身穿具有意義的族服,通過歌曲、表演和交流,親自把泰雅文化分享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參與在文化的傳承和復興之中。
松鶴部落,泰雅族地名為「德芙蘭」,意為水源豐沛、土地肥沃適合人居住的地方。然而88年遭921地震和接連而來的水災重創,無情的土石大大的改變了部落原先的樣貌。這場災難也同樣給谷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,谷關曾是往來梨山、合歡山、花蓮的必經之路,加上有水質特佳的名湯,曾是中部公路旅遊的熱門景點,每逢週末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。然而921震斷中橫,使谷關從中橫的門戶變成終點,造成遊客大減,也一舉斷了谷關的經濟命脈。在近幾年,當地都做了許多的轉型與努力,但從前繁華的部落和山城還是顯得冷清,居民們也只能繼續引頸期盼遊客再次的踏訪。
其實除了廣為人知的谷關溫泉外,和平區內還有一種台灣特有的植物,台灣五葉松。五葉松的原鄉就是松鶴,谷關神木谷內更有一株高約12層樓,樹幹需6人合抱的國寶級千年五葉松神木。五葉松葉有豐富營養素,被村民們製作成五葉松汁、冰棒、酵素、蛋捲等創意的產品,食用起來香氣十足、十分特別。除此之外,還有捎來步道、谷關古靈寺、八仙山森林遊樂區等值得一遊的景點。
計畫與遊戲設計工作室合作,把孩子在課程中設計給遊客的導覽行程,和教學成果改編成實境解謎遊戲包《laqi’ mu》(泰雅族語-我的孩子)。谷關與松鶴部落將作為遊戲的平台,讓玩家利用遊戲道具,根據現場實地景物推理解謎,身歷其境的認識這片土地的文化和歷史。以這樣有趣的方式,吸引遊客來到谷關和松鶴部落,認識泰雅族文化、品嚐五葉松食品,重新帶動在地觀光產業。
隨著教育部108課綱上路,課程能適用於更多學校。論及發展性,將遍佈其他同質性的泰雅族學校,預計10所偏鄉國小將發揮漣漪效應,讓更多缺少資源的孩子在學校就能學好英語。
孩子的學習將不再受考試導向、都市本位的教材侷限,而能直接在熟悉的在地情境中,更自在有自信地學習英語。同時偏鄉英語老師也將獲得課程設計與備課社群的支持,不再是孤軍奮戰。
每一個展現島嶼意志的故事,都能夠讓世界各地的人好好認識我們美麗的島嶼。課程讓孩子們說出屬於自己、屬於台灣的故事,將我們的不凡傳遞給世界,代表我們大聲的向世界說 ”We are Taiwan.”
結合在地文化與產業,共創多方正向循環。從教育著手,除了讓孩子深度貼近家鄉,提升在地認同與使命感之外,整套課程也帶動在地的觀光產業,將遊客重新帶回谷關,為偏鄉社區發展注入活力。